国际电子商情从台媒获悉,随着传统生产旺季到来,近期全球市场MCU供需失衡情况愈发严重,部分MCU交期已延到40周以上…
随着传统生产旺季到来,在Q4,包括苹果供应链在内的各个领域终端厂商开始计划增产。而需求增加的同时,原材料、晶圆、代工、电源管理、被动器件甚至封测等供应吃紧再次加重,不少大厂已经宣布涨价。
据台媒引述市场人士消息称,上个月意法半导体罢工事件带来的影响正在显现,并持续在发酵。目前台系各MCU大厂都传出交期拉长的消息,“最短也要18周以上”,该人士还表示 ,厂商们还计划对毛利不太高的产品价格调涨10%。
据悉,台系MCU厂商包括旺宏、盛群 、义隆、松翰等。目前,盛群已经证实涨价,主要锁定新进订单,而且是毛利低于40%的产品专案,涨价幅度不一。如果是客户原来就下的长期订单,价格并没有调整。
松翰目前已调涨OTP(一次性烧录)产品的价格,大致是针对单价与利润较低的产品线,以反映上游晶圆代工涨价。医疗测量用途的MCU产品,则希望在与客户洽商后调涨以反映成本。
纮康部分的MCU价格也有调整,但表示“目前仅针对上游涨价”的部分产品。
国际电子商情了解到,目前国内MCU市场主要份额瑞萨电子、恩智浦、意法半导体、英飞凌和德州仪器瓜分。国产MCU梯队则包括兆易创新、君正、中颖电子和航顺等。
报道称,由于MCU大厂意法半导体上个月在法国厂发生大罢工事件,导致产能短缺,加重全球市场MCU供应失衡问题。有消息显示,目前包括瑞萨电子产线也也处于超负荷运转中,但交期延长情况未获缓解,交期约15~17周;而恩智浦(NXP)的MCU交期也在17~19周左右。
“STM单片机(MCU),8位、16位和32位的实际需求比现货要多,不过也有一些(现货商)是锁货等涨价再卖。今年的情况是,上半年全球防疫复工,下半年需求上来了,市场制裁限制不断,加重全供应链供需失衡情况,加上ST不加薪工人闹罢工,本来就很缺的MCU就更缺了,现在原厂排单,交期要30~40周。所以只要手上有货,几块钱的货翻几倍卖,也会有人买。” 有业者向国际电子商情透露:在今年3月,现货市场的ST MCU就出现了缺货现象,之后因为价格被炒高数倍,国内MCU厂商近期也跟进调涨。“今年刚开始涨价的时候,我都以为是有人在开玩笑,因为以前(MCU)只降价,今年的情况我在这行十几年来第一次见。”
上个月,航顺表示由于投片厂、封装厂产能紧张,原材料价格上涨,客户订单大幅度增加,正式发出通知“经公司决定:MCU系列低于代理商体系价格的,恢复代理商体系价格,所有代理商没给2021年上半年(2021年1月31日—2021年6月31日)FCST的不能保证供货,给FCST并且预付定金的才能保证供货。储器EEPROM(24Cxx系列),NOR FLASH(25QXX系列),LCD驱动系列,全面上涨10%—20%;LDO(71xx\75xx\70xx\73xx系列)暂不涨价,于2020年11月10日开始执行。”
业者指出,在MCU缺货、价格上涨以及代工产能均供不应求的背景下,预计终端制造厂或将选择替代供应商,陆系台系厂商将可望迎来转单。
市调机构IC insights最新报告称,在经历2016年MCU市场规模和出货量衰退后,MCU市场规模和出货量大幅提高, 数据显示,MCU市场规模在2019年增长9.3%至204亿美元,2019年MCU出货量增长达11.7%;中国MCU市场规模达到256亿元人民币。该机构预计,到2022年,全球MCU市场规模将达到239亿美元。
国际电子商情了解到,若以位数划分,MCU可分为4/8/6/32/64位微处理器,市场目前以32位MCU为主流,正在逐渐替代过去由8/16位MCU主导的应用和市场。若按照指令集架构(ISA)来划分,MCU类型包括8051、Arm、MIPS、RISC-V、POWER等微处理器。目前基于Arm Cortex-M系列内核IP的MCU已经成为32位MCU的市场主流,最近几年开源的RISC-V微处理器也开始流行起来,特别是在新兴的物联网领域。
信息来源-国际电子商情